刘凤鸣:中国律师业的发展正让外国律师嫉妒|律新社大咖来了
律新社CEO | 王凤梅
本文1700字,阅读需3分钟。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专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02kyfpgb&width=500&height=375&auto=0
通用(GE)全球副总裁刘凤鸣
接受律新社CEO王凤梅深度专访
(律新社视频中心出品)
采访手记
高大,谦和,不紧不慢,GE全球副总裁暨大中华区副总裁和总法律顾问刘凤鸣身上有一种温和的力量。
很难想像这位北大法律系黄埔一期的才子当年很有“反抗”的力量:1986年完成法学博士被禁止参加律师资格考试时,他向华盛顿州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后来基于这个判例,华盛顿州废除了非美国常住居民禁止参加此类考试的限制性规定。
今年4月,他出现在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为同学们做题为“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四十年:如何走向世界”的讲座。接受律新社采访时,谈起当年自己的“历史壮举”,他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特殊意义,就是把所学有所用而已;倒是在探讨中国律师行业的现状时,他频频谈到,中国律师处于创造历史的最好时代,好到让很多老外律师嫉妒。
刘凤鸣目前主要在北京工作。作为前微软总法律顾问和现任GE全球副总裁暨大中华区副总裁和总法律顾问,他的感受是,外企对法务的重视已经形成规范。比如美国上市公司披露出五个薪酬最高的高管,一般都有一位是总法律顾问。
外资企业对合规的重视程度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在对中国总法律顾问的重视也在逐渐提高,因为全球都很看好中国市场,大家希望了解中国。比如GE在进行产品研发时,就要研究涉及中国的政策法规。目前他的工作中也有帮助公司关注和解释中国政策,如一带一路等。
一位总法律顾问的职责已经不局限于法条法规的解读,而是要对决策提供支持性意见,这就要求总法律顾问具有跨界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十年来,他经历了中国法律服务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刚毕业时律师是最差的职业选择,到做最好的律师,又在外企担当高级法务负责人,刘凤鸣的职业生涯可谓中国法律人职业的一个缩影和极致。
有秘诀吗?刘凤鸣谦虚地将其称之为历史机遇。
1981年大学时期的老照片,后排左二为刘凤鸣
后排右一为李克强
在微软任职时期的刘凤鸣
30年前,能学法律又是在国外学法律的人太少了,作为中国第一批在国际律所执业的大陆法科生,刘凤鸣这样的履历比较容易受到外资企业青睐。他认为,现在的机会跟以前大不一样了,现在中国既学法律又有留学经历的优秀法律人才太多了,机会非常多,竞争也激烈很多。
但是中国法律人职业也正在扩大和丰富,比如当年毕业做律师被认为是最差的职业选择,现在完全相反。国内企业都开始重视法务建设,尤其是国资委力推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中国法律人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与其羡慕国外完善的法律人职业规划,上百年的律师发展史,不如抓住中国现在正在涌现出的巨大市场机遇。
“中国的机会好到让外国同行嫉妒。”刘凤鸣说,法律事务的发展一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经济这些年快速发展,律师行业也发展速度惊人,出现了数千人的大所,有很多可以开创性的事情可以做,比如参与立法,这对法律人而言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在国外律师看来,这是很难得的事情,嫉妒是自然的。而且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走出去,中国律师的涉外法律服务机会很多。纵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但都可以通过实践不断补足和完善。
当然,律师这个职业不能简单以创收为主。刘凤鸣认为,还是需要秉持初心,有正义感。在国外,每个机构都要有公益贡献,律所也不例外。对国内很多律所现在困惑的规模、创收等问题,他的看法是,这些困惑并不“独家”。他说,国外律所也是如此;但实践证明,每种模式的律所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必过虑。
谈及中国法律人才的成长,他说,目前中国600多家法学院,都遇到了用人单位反映同学毕业后不能直接上手的问题。但这不是中国法学院独有的问题,哈佛法学院也有同样的问题。学校法理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一个世界难题。不过,中国法律学子数量多一定是好事,相当于素描出来了,接下来是上色的问题。
对于如何判断一个律师是不是好律师,刘凤鸣没有先说专业,他认为人品是第一,判断专业人才也可以通过常识来判断,比如说话、做事和口碑。因此,无须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实至名归是最佳状态。
在对刘凤鸣的采访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代的睿智。四十年,人生最好的年华,全部投入到了法律事业中,而这四十年又恰好与中国现代法律服务业的发展铆合,个人足迹与历史进程浑然一体。
本文为律新社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制图:李瑶 编辑:路小艺
请戳“阅读原文”
获取刘凤鸣头条名片